联系我们

探访我市农村不一样的冬日“农闲生活”——冬闲变“冬忙” 增收“不打烊”

发表时间: 2025-04-17 18:33:14 作者: 6LNZ系列组合米机

  “春种夏管秋收冬闲”是传统农业中农民一年的生活写照。但是在冬季的南京大地,农民并没有闲下来,反而忙着开展农产品深加工、设施农业种植、田园研学活动等,特色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的气息“热气腾腾”,将“冬闲”变为“冬忙”,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提质增效,描绘出一幅不一样的“冬闲”画卷。

  近日,走进高淳区和睦涧村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的大米加工车间,两条生产线正全速运转,脱壳、抛光、包装……金黄的稻谷被加工成一袋袋晶莹剔透的“淳合”牌有机大米,呈现一派忙碌的生产景象。

  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统田和记者说,眼下本是传统农业的冬闲时节,但是合作社反而更忙了,忙着大米加工销售,目前日加工大米40吨左右。

  记者了解到,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有机水稻种植培养面积2600多亩,每年仅收获大米就有近百吨。但是合作社也面临大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为此,该合作社引进了全自动大米生产线,开展稻米精深加工,不仅延长了稻米产业链,还提高了农业附加值,每公斤有机大米售价能达20元以上。

  魏统田介绍,合作社还引进了一条胚芽米加工生产线,让大米价值再次提升,“从去年秋收至现在,合作社大米销售已达1000多万元。”

  冬闲变冬忙,大米加工忙。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在南京,借助冬闲时节开展大米加工销售的农业经营主体慢慢的变多,并都建立了自己的大米品牌。据不完全统计,南京现有大米注册品牌已超百个。

  1月14日,室外寒意袭人,位于江宁区谷里现代农业产业高水平发展示范园的南京古理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温室大棚内却温暖如春,育苗床架上,一盘盘种苗绽绿吐翠,长势喜人。

  “我们一共承包了4个大棚共120多亩,种植了上百个品种的瓜果蔬菜。”南京古理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听友介绍,眼下除了正常果蔬采摘供应市场外,还在进行工厂化育苗工作,主要是青椒、小西红柿、黄瓜、西瓜等30多种果蔬的种苗,为下一茬种植做准备。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高听友表示,公司大棚种植的所有品种基本都是自己育苗,相对于传统育苗,在温室大棚采用工厂化育苗手段进行科学育苗,培育出的种苗,抗病毒性强、成苗率高,有效保障种植的质量产量。

  看着在大棚内忙碌的工人们,高听友颇为感慨。他说,自己在农村长大,印象中的农业是“夏秋忙两季,一年闲半年”,但是现在你看,哪还是“冬闲”的样子,有了温室大棚,一年四季都能育苗种植,反季节瓜果蔬菜比比皆是,冬季反而成了增收的重要时节。“温室大棚一个冬天就能收获一季,亩均收入几万元不成问题,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能闲得下来呢?”高听友笑道。

  近年来,我市全力发展设施农业项目建设,通过扩大规模强化辐射和更新改造提档升级,突出培育高效典型,依靠科学技术提质增效,有力推动全市设施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高效化的快速发展。市农业农村局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3年十年里,全市设施农业面积从59.5万亩跃升至83万亩,累计新增设施面积23.5万亩,增幅达40%,年均增加2.35万亩,整体呈现规模迅速增加、高效设施结构优化、科学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效益明显提升等特点。

  “这里太好玩了,我学会了剪窗花、做糖画,还自己种植了一盆多肉,我要带回去给幼儿园的小朋友看,下次还要带他们一起来玩。”1月12日,正值周末,5岁的赵冠新跟着妈妈来到浦口区永宁街道的简诺田园开展研学活动,丰富多彩的课程项目让他“不想回家”。

  简诺田园是南京简诺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的集教育课堂、亲子手工DIY、果蔬生产采摘、农副产品展销为一体的科普研学基地。合作社理事长张思洋介绍,简诺田园不仅仅有研学活动,最近还不定期举办年货市集,邀请了浦口家庭农场联盟的成员来摆摊卖年货,吸引不少周边市民参加,这个冬天,合作社是一点都没闲下来,这几个双休日,每天都有近200名游客在参加田园活动、开展研学等。

  2013年,38岁的张思洋返乡创业,依靠养殖小龙虾闯出了大市场,但仅仅依靠小龙虾养殖,合作社发展上限不高,张思洋便开始在产业链上“动脑筋”:引进生产线加工“熟龙虾”,提高商品附加值;建设蔬菜基地,打造简诺田园,吸引孩子们来乡间研学,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美好愿景,去年合作社年产值达3000万元。

  冬闲变冬忙,变化的不只是“节令”,更是观念。近年来,南京立足“大城市小农村”、人多地少的市情特点,充分的发挥市场空间广阔、科教资源富集、生态条件良好等城乡融合发展优势,大力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去年全市农业特色产业一二三产融合总产值增长17.9%,休闲农业接待游客数量增长17.2%,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