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都在找中国只为抓紧买一样东西再一次看透中国的战争潜力
硝化棉的制备过程看似简单,却需要严控温度和配比。首先,将浓硝酸和浓硫酸按1:2的容积比混合,搅拌均匀并控制温度在30℃以下。
然后,将脱脂棉投入混合酸中,继续搅拌并保持温度。经过十分钟左右的反应,脱脂棉就转化成了硝化棉。
此后,硝化棉迅速被各国军工厂所青睐。它不但可以制造火箭推进剂,还是子弹和炮弹发射药的关键原料。
北约援助乌克兰的155毫米炮弹,其射程之所以能达到数十公里,硝化棉功不可没。
2008年,两家公司在南京化工园区成立合资企业,年产硝化棉1.5万吨,一跃变成全球最大的硝化棉生产商。
除了人力成本低和税收优惠等因素,中国对硝化棉生产的包容态度也是吸引外企投资的重要原因。
毕竟,硝化棉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在欧美国家新建工厂往往会遭到当地民众的强烈反对。
中国硝化棉产业的崛起,既是全球产业转移的结果,也预示着这个东方大国在军事工业领域的迅速崛起。
强大的生产能力不仅让中国军工厂拥有了充足的原料供应,也让中国在国际硝化棉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及欧美国家的硝化棉交易量不断攀升,成为各方争相追逐的"香饽饽"。
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升级,对硝化棉的控制权俨然成为了影响战局走向的关键因素。
欧美国家意识到,倘若中国对其施以"卡脖子",本就捉襟见肘的弹药储备将更加岌岌可危。
与此同时,俄罗斯对中国硝化棉的依赖也日益加深。战火纷飞之际,不起眼的化工原料已然成为了军火库中举足轻重的"关键先生"。
据统计,仅2022年一年,欧盟就向乌克兰提供了价值近90亿欧元的军事援助。
为维持对乌克兰的军援,补充本国库存,欧盟迫切地需要提高军工产能,尤其是炮弹的生产能力。
然而,当欧洲各国准备加班加点,开足马力生产炮弹时,一个意想不到的障碍出现了——硝化棉短缺。
炮弹的生产离不开这种关键的化工原料,而欧洲的硝化棉主要依赖进口,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
更令人头疼的是,2022年10月,欧洲议会发布了《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禁止从事强迫劳动的企业向欧盟出口产品。
由于中国新疆地区生产的棉花被某些国家污蔑为"强迫劳动"产品,该条例实际上间接禁止了欧盟国家进口用新疆棉花制成的硝化棉。
法国和德国等国的军工企业都表示,由于硝化棉供应不足,炮弹产量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和对乌克兰的援助。
欧盟内部市场专员蒂埃里·布雷顿公开抱怨称,中国限制了对欧盟的硝化棉出口,是导致这一困局的罪魁祸首。
然而,这种观点显然与事实不符。中国从未限制过硝化棉出口,真正的问题就在于欧洲自己制定的规则。
眼下的困境凸显了欧洲军工业的一个软肋——对外依赖度高,自主保障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为追求经济利益和减少环保阻力,欧美国家将军工生产的一些重要环节外包给了发展中国家,自己则专注于高的附加价值的研发设计环节。
这种全球化分工的模式,在和平时期能够更好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在战时却有几率会成为"卡脖子"的筹码。
俄乌冲突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暴露了欧洲在关键军工原材料上对他国的依赖,敲响了产业安全的警钟。
欧洲国家需要反思自身的军工产业政策,加大研发和生产投入,提高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性。
眼下,欧洲军工业正面临一场自我革新的考验,能否在硝化棉短缺的阴霾下找到出路,事关欧洲在未来全球军工版图中的地位。
在欧洲为硝化棉短缺而焦头烂额之际,中国硝化棉产业的蓬勃发展背后,是这个东方大国慢慢地加强的战争潜力。
据统计,2023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达到12.6兆美元,占全球的近30%。
以钢铁行业为例,中国的年产量稳居全球第一,超过10亿吨,是美国和俄罗斯的十几倍。
汽车产量也连续多年蝉联世界第一,2022年达到2800万辆,约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
军民融合,是指军事和民用资源要素的深度结合,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
这一理念源自中国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宝贵经验,即"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
在中央的顶层设计下,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在2017年成立了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统筹推进这一进程。
一方面,庞大的民用工业体系为军工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生产能力。
以硝化棉为例,中国民用化工企业每年可为军工厂提供数万吨优质原料,为炮弹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军工领域的非公有制企业已超过1万家,其中不乏在特种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拥有核心技术的"隐形冠军"。
以飞机制造为例,歼-20隐形战斗机已形成战斗力,其年产量有望突破百架,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这一能力的国家。
航母建造方面,中国已先后下水了"辽宁号"和"山东号"两艘常规动力航母,第三艘弹射型航母也已经在建。
而在新型武器领域,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量子雷达等尖端技术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以坦克生产为例,如果中国将10%的汽车制造能力转为军工所用,每年就可生产1.5万辆99式主战坦克。火炮、弹药的产能同样惊人。
有军事专家测算,若中国每年将280万吨硝酸全部用于军工,可生产高达1600多万吨炮弹。
当然,这些数字只是一种假设和潜力,代表了中国在极端情况下的战争动员能力。
但其背后所凸显的,是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和超大规模经济总量的大国,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所能迸发出的惊人力量。
这种力量,正是中国战争潜力的根本所在。它既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实后盾,也是捍卫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
拥有强大的战争潜力,是大国在复杂博弈中的一张王牌。而中国的军民融合之路,无疑为其他几个国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当中国硝化棉产能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博弈也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中俄两国的硝化棉贸易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据日本NHK新闻报道,仅在2022年至2023年的短短两年间,中国就向俄罗斯出口了超过2000吨硝化棉。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5月之前,中俄两国之间基本上没有任何大宗的硝化棉交易。
数据显示,中国不仅是俄罗斯在亚洲的最大硝化棉供应国,而且在定价方面也掌握了主动权。
据欧盟内部市场专员透露,中国目前是法国、德国等国炮弹生产线的重要原料来源。
然而,由于此前提到的"强迫劳动"条例,欧盟国家从中国进口硝化棉的渠道受到了限制,导致其军工产能难以满足援乌需求。
俄乌冲突背景下,失去中国的硝化棉供应,无疑会影响到欧美国家对乌军事援助的力度和持续性。
一方面,中国坚持平等互利的贸易原则,既没有对俄罗斯进行单方面的制裁,也没有对欧美国家采取差别性政策。
另一方面,面对俄乌冲突带来的复杂局面,中国始终秉持客观中立的立场,致力于促进和平。
欧美不撤销对中国新疆棉的污蔑指控、不辟谣道歉,中国就不对他们出口硝华棉!
当地时间5月10日,巴基斯坦新闻与广播部长塔拉尔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表示,巴基斯坦没有违反任何停火协议,印度媒体的所有此类报道都是毫无根据的。塔拉尔说:“巴基斯坦不会有任何违反停火的行为,也没考虑过这一点。这是一个庆祝的时刻,人们正在欢庆,因为这是我们的一次胜利。
在5月9日举行的俄罗斯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大量俄军武器装备在红场亮相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从S-400防空导弹系统、“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与“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等传统大杀器,到首次亮相的“天竺葵-2”无人机,这些装备集中体现了哪些特点?
也门胡塞武装当地时间5月4日发表声明称,使用一枚高超音速弹道导弹打击了以色列的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准确命中目标。胡塞武装导弹袭击暴露美以防空体系重大漏洞针对此次也门胡塞武装对以色列的导弹袭击,阿拉伯媒体分析认为,此次行动能够说是对以色列和美国的双重回应。
我驻美国使馆发言人:中方绝不会接受美方说一套、做一套,更不会牺牲原则立场、牺牲国际公平正义去寻求达成任何协议。(剪辑:鲲鹏)
5月10日,丁俊晖回应“被赵心童刺痛了”:中国人很团结不会因为流言蜚语产生分歧#丁俊晖 #赵心童 #斯洛克
印巴已同意立即停火!巴基斯坦全面恢复领空开放,双方将停止陆、海、空一切交火和军事行动,印巴军方将于12日再次对线万次播放
高考就要来了考生们看过来~语文、数学、外语使用全国卷据《广东省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全国统一高考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使用全国卷,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统一命题。外语选考语种为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中的一种。
日前,一名自称是李凯馨前助理的网友在微博爆料。我出生在中国,16岁又再次回到中国,今年我26岁,至今将近一半的人生都在中国度过,在这里我得到了很多机会和帮助,也能在我喜欢的事业里发光发热,对于这片土地我完全是热爱且充满感激的,在任何有关中国的立场问题上我都绝不会产生动摇。
当客家妈妈说出“紧来紧咹咹”,你以为在夸你优雅?实则是催饭警告!“蒸酒磨豆腐,唔敢逞师傅”竟成客家版凡尔赛“人怕笑字怕吊”藏着千年处世哲学母亲节来临,这些自带BGM的客家训娃俗语挑战请你接招网友直呼:每个字都听过,连起来像加密通话!你能听懂几句?
战争停止了吗?导弹划破夜空,战机呼啸而过,就在世界屏息等待第四次印巴战争爆发时,两国却在5月10日突然宣布停火……现在有人急了、怕了,要停火、要斡旋。实际上只要点了火,就不是想停就能停的。巴基斯坦副总理10日说,巴基斯坦和印度同意立即停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