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与智能管理推动中国粮食产业链的全面升级
在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愈加严峻的背景下,中国的粮食收购情况显示出积极的增长态势。依照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目前,全国秋粮的累计收购量已超过3亿吨,约占2024年秋粮产量的60%。秋粮的主要作物包括水稻、玉米和大豆,这三者合计贡献了中国全年粮食产量的70%以上,主要分布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六大粮食主产区。
中国的粮食收购大致上可以分为夏粮和秋粮。由于秋粮的收购时间跨度较长,这一过程通常始于前一年的9月下旬,延续至翌年的4月底。当前,全国范围内的玉米和大豆收购量分别已超过1.9亿吨和1000万吨,均为近年来的高水平。其中,中晚稻的收购量在2025年2月底已结束,累计达到1.05亿吨,市场行情报价稳定,优质稻谷的价格更显特征化。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粮食储备司司长罗守全表示,为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国家相关部门在黑龙江等主要粮食产区启动了中晚稻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以尽量满足农民的售粮需求。今年的最低收购价稻谷累计收购量为711万吨,占稻谷总收购量的7%。
进入2024年,国内的玉米市场行情报价曾阶段性地处于低位。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推动粮食价格维持在合理区间,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最近,黑龙江省鸡东县的粮食收储点现场忙碌异常,玉米的收购量已突破1万吨这一重要节点。
自2024年12月至今,中储粮吉林分公司已三次增储玉米,全省48家收储库点皆开放收购。在长春的直属库双阳分库,装满玉米的货车正顺序入库,显得井然有序。截至目前,中储粮在各个玉米主产区建立了超过400个收购库点,3月份又新增了一批收储点,逐步扩大了收储规模,积极为市场打下基础,稳市场并稳预期。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罗守全进一步指出,目前,玉米和大豆的市场行情报价相比2024年12月份每吨上涨了100至200元,反映了市场主体对后市的乐观情绪。
与此同时,各地在持续强化科学技术支撑,以促进粮食产业的升级与迭代。以浙江嘉兴嘉善为例,该地作为浙北的重要粮仓,致力于实现粮食全产业链的数字化管理。通过省级乡村振兴项目,嘉善的粮食全产业链实现了从稻谷入仓、烘干、存储到销售和加工的全链路监管。
在烘干环节完成后,稻谷便步入了加工程度的后半场。储存在筒仓中的稻谷经过一条条传输带,顺利送入碾米机,开始了从稻谷到大米的形态转变。尽管现场的工作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但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仅需两名操作人员便可高效管理全年1万吨粮食的烘干、收储、加工及后续多个环节的全流程。这一切,都得益于数字孪生与智能管理的融合,推动了粮食产业的全链条升级。
当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正在慢慢地增加对粮食市场的监测与形势分析,统筹市场化收购与政策性收储,旨在引导各种类型的市场参与主体积极入市,增加市场购销的活跃度,以确保秋粮旺季的顺利结束。战备与供给相结合的模式,将为中国长远的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总之,数字孪生及智能管理技术的应用,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粮食产业链升级的强大驱动力。这些相互交织的政策与技术,不仅让粮食收购的操作更高效,更为稳定的粮食市场打下了基础。在未来,随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应用,粮食产业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途。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