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中国海洋外宣第一官网 门户网站
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张烨以领军人之姿,接过了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页岩气分院院长的重任。他和团队更承载着推动页岩气绿色、智能勘探开发,服务地方与国家发展的策略的崇高使命。
查看详情
“背包气象站”“地温CT系统”“海洋牧场卫士”等一系列“黑科技”,正成为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的“好帮手”,为城镇和乡村居民生活、农业渔业生产等带去气象服务的关怀与温度。
查看详情
这些年涌现出低空观光、海洋旅游、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文化和旅游部将秉持包容审慎理念,逐步改善服务引导管理政策,为新业态竞相迸发创造良好条件。
查看详情
更多
近日,在西太平洋执行中国大洋81航次的“大洋号”船的后甲板上传来调查队员们一阵欢呼声,在海上连续试验五日五夜的“洞察”号成功回收至甲板,这标志着“洞察”号圆满完成本次在西太平洋北京先驱结核矿区的应用性试验任务。
更多
“蓝色循环”的创新之举,是中国政府、民间共同发力,积极探索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6月8日,第十五个世界海洋日如约而至,由自然资源部组织评选的2022年度“海洋人物”揭晓。
未来7个多月,中国科考队员将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中国北极黄河站展开多项科研考察活动。
更多
据悉,此次大会有34个船舶海工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50.49亿元,涵盖船舶总装企业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改造、船舶原材料以及船用配套设备、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船舶产业园建设等领域。
日前,辽宁省印发《辽宁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辽宁省海洋经济总实力要明显地增强、海洋科学技术创新能力要大幅提升、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显地增强等任务目标。
农历腊月十九,有300多年历史的山东青岛泊里大集热闹非凡。拥有泊里大集等多个历史悠远长久大集的青岛市,组织并且开展“海洋大集”新春季主题活动。这一活动自2025年1月持续到3月初。
近日发布的《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报告(2022年度)》显示,2022年灵山岛生态产品总值为59474.45万元,为山东乃至全国海洋海岛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新样板。
划定海洋功能分区、建立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建设海洋灾害自动化预警平台……首次编制的《江苏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已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查,于近日印发实施。
向海图存、向海图兴、向海图强,“十四五”我国正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如何推进陆海统筹,探索海洋经济新增长点成为沿海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2021年上海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0366.3亿元,位居全国第四名,同比名义增长6.8%,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当年全市生产总值的24%,占当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1.5%。
水水中转是一种现代化的集疏运方式,能有效实现物流的时效性和经济性,增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融合深度,并有助于解决公路中转造成的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
面朝蔚蓝大海,一条条“彩虹”发电栈道在码头延绵数十米,喇叭花景观风机迎风旋转,光能地砖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这个美丽的场景,来自福建莆田的绿电海岛——湄洲岛。
3月16日早,一声汽笛后,一艘环卫船驶出了福建厦门西堤海上环卫码头。根据大数据分析研判的定位信息,环卫船行驶到位于鼓浪屿附近的一片海域上,开始海漂垃圾打捞工作。随着水葫芦、枯枝等垃圾不断被捞起,这片海域逐渐恢复了干净。
2月4日,2024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提出,广东要全方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坚持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着力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格局,拓展蓝色发展空间,打造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战略要地。
为助力深圳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提高市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对深圳海洋城市科考成果的认知,以及对深圳优越海洋地质自然资源优势以及悠久海洋文化的了解,市直机关团工委与大鹏新区侏罗纪研究会联合主办了“深圳侏罗纪海岸——地球最早开花的地方”展览活动。
长三角一体化丨“宣城—上海洋山港”海铁联运直达班列首发助力长三角“一体化物流”
日前在三亚召开的第二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学技术创新合作论坛暨深海技术创新大会上,一批海洋领域的“硬核装备”和先进的技术集中亮相,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推广前景。
8月19日上午,三沙海事局向三沙市船务管理局颁发“三沙2号”轮的船舶所有权登记、船舶国籍和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证书,标志着三沙市新建的大型交通补给船“三沙2号”轮拥有法定“身份证”。
广西近岸海域生态状况总体趋稳向好,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显著,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保持优良,总体综合指标持续领跑全国。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科技厅、教育厅、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印发通知,命名12家单位为第一批“自治区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其中4家为涉海单位。
本次研讨会以“海岸带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刘勇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强大的海洋“基因”和发展优势。
8月3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香港科技大学,联合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澳门大学在青岛签署了《港澳海洋研究中心合作研究框架协议》。